色彩风格

让历史永远鲜活:保康县检察院红色资源保护纪实

【字号:    】        时间:2025-08-20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检察有为,矢志不移。保康县是湖北省革命老区,1931年贺龙元帅率红三军转战保康;1948年张廷发带领汉南工委移驻黄堡坪,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热土上奋斗,遗留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保康县的战斗遗址、红军标语、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正在公益诉讼检察的守护下延续着生命力。从发现问题到推动整改,从督促履职到长效保护,保康县检察院用专业与坚守编织着红色印记的保护网。 

  一、战斗遗址焕新颜:荒芜遗址变身教育基地 

  走进如今的高桥铺战斗遗址,可以看到矗立着崭新的高桥铺门楼,石刻简介清晰记载着大捷历史,战斗形势图与“通往胜利的道路”标识错落有致。而在2021年前,这处贺龙部队战斗过的地方,战壕遗迹周围杂草丛生、风化严重,几乎无人问津。 

  该院主动走访县人大代表及县史志办,在详细了解了高桥铺战斗遗址的情况后,依法展开调查。通过调取史料、现场核查,确认遗址管护存在缺失问题。随后该院深入乡镇及监管单位,就各部门在维护红色资源、保护革命遗址中的作用进行沟通,并依法向职能单位制发检察建议。职能单位迅速响应,不仅设立了专职护林员对战斗遗址进行日常看护管理,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建设成红色教育基地。高桥铺战斗遗址在检察守护中既留住了历史风貌,更传承了精神内核,成为系统展示革命历史的活教材。 

  二、烈士陵园复庄严:长效管护捍卫英烈荣光 

  寺坪镇烈士陵园里,树木郁郁葱葱,草坪绿意如织,翻新后的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而在整改前,这里的纪念碑漆面剥落严重,陵园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还存在居民占用耕地种菜等现象。 

  该院在履职中发现当地政府存在管理缺位问题后,立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限期整改。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并投入专项修缮资金对陵园进行了全面维修和管护,推动完成纪念碑翻新、凉亭刷新、草坪补种等工程,并完善管护规定,安排专人负责管护,使园区内外焕然一新,恢复了陵园的庄重整洁。 

  马良镇官帽山烈士墓的变迁令人欣慰,这座海拔1220米的烈士墓至今仍闪耀着革命先烈的光辉。然而,此前这里却无人管护,墓碑字迹模糊,周边杂草丛生。 

(整改前)

(整改后)

  2024年3月,该院通过磋商,督促相关部门履职。职能单位同时也向检察机关反映了当前县内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缺乏资金,存在墓地权属不清、人员不足等困境。为进一步凝聚保护合力,该院邀请当地政府、村委会共同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形成共识,就存在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如今,该烈士墓周边杂草被清除干净,破损的墓碑已修缮一新,镌刻的碑文也被重新描金,纪念设施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红军标语再守护:持续跟进防止问题回潮 

  “消灭军阀混战 中国红军第三军七师政治部”——马桥镇城门洞上这行炭笔标语,历经九十年风雨侵蚀,依然倔强地诉说着革命历史。2021年,该院在走访中发现该处标语存在无人管护问题,遂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保护。相关单位迅速开展了清理杂草、挂牌保护等工作。该院则持续跟进监督,最终推动包括此处标语在内的3处文物古迹被纳入襄阳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录。 

(马桥镇城门洞标语)

(朱家湾村标语)

  然而在今年清明节前夕的回访中,检察官们痛心地发现,多处红军标语因管理维护不善而面临消逝危机:马桥镇城门洞标语墙面大面积剥落,字迹残缺;朱家湾村标语所在建筑已坍塌,只余断壁残垣。 

  “我们不仅要督促主管单位履职尽责,更要常态化开展回头看,谨防问题反弹回潮。”承办检察官表示。该院于3月28日启动磋商程序,督促相关部门制定抢救性保护方案。经专业人员对标语进行紧急修缮,清理墙面斑驳,标语完整性已得到恢复,主管单位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日常管护减缓自然侵蚀。同时对已消失的标语建立数字档案,确保红色记忆不因时间流逝而湮灭。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检察守护始终在线。每一处修缮的遗迹都是鲜活的党史教材,每一次用心的守护都是对初心的践行。保康县检察院将持续以公益诉讼为抓手,让战壕里的呐喊永不沉寂,让墓碑上的名字永远清晰,让标语中的誓言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在这条守护红色记忆的征程上,检察蓝与英烈红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