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的练兵场上,庭审始终是检验公诉人专业素养的“试金石”。近日,在保康县检察院刑事检察工作指导小组牵头部署下,该院围绕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开展听庭评议活动。通过“推门评庭”,既全面检验了公诉人履职规范性与实战水平,更通过复盘研讨总结办案经验、明晰能力提升路径,为强化出庭公诉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庭审实践:以证据为核心开展指控与回应
庭审中,辩护人针对证据合法性、关联性提出多轮异议,公诉人采用“分组举证+逻辑闭环”策略进行回应:先以客观物证、电子数据、鉴定意见构建证据框架,再结合被告人当庭的供述与辩解,指出其辩解内容的虚假性,逐步完善证明犯罪主观故意的证据链。面对程序性质疑,及时援引法律条文,就证据收集、固定流程的合法性进行说明,进一步明晰证据效力。
深度评议:以专业视角复盘庭审
庭审结束后,该院迅速组织开展听庭评议。由承办检察官介绍案件基本情况、办理难点及出庭应对思路。承办检察官雷阳阳介绍道:“野生动物案件的办理难点在于证据体系的构建。从提前介入侦查开始,针对此类案件物证易灭失、主观故意难证明的特点,向公安机关提供‘证据指引清单’,明确关键取证方向。”
评议人员围绕公诉人出庭表现、庭审应变、证据运用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评议,既充分肯定庭审中的亮点做法,也对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围绕“程序异议回应”问题,评议人员指出,公诉人援引法条准确,但回应时可简化理论阐述,提升答辩效率。 同时,针对庭审语言规范性,评议人员提出其部分表述存在口语化倾向,建议庭前梳理常见异议答辩用语,确保回应精准、简洁。
赋能充电:以评为鉴强素能
“通过观摩庭审与参与评议,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出庭公诉的成效源于前期充分的准备,包括证据审查的细致度、法律研究的深度以及庭审预案的完备性。”参与活动的检察官助理郭俊在交流中谈道。
参会干警也纷纷表示,此次庭审活动直击证据审查与侦查监督的核心要点,评议环节通过结合自身办案经历展开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双向证据思维”贯穿办案全程,既要从指控角度构建严密证据链,也要站在辩方视角预判质证焦点,切实提升证据体系的完整性与抗辩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研讨,让整个评议环节成为凝聚共识、提升素能的“加油站”。
庭审砺剑无止境,公诉能力提升永在路上。此次听庭评议活动,既是对个案庭审的深度复盘,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专业能力赋能。下一步,保康县检察院将持续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庭审观摩、案例研讨等岗位练兵活动,在“实战-复盘-提升”的良性循环中锤炼专业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