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保康检察:法治护航尧治河村蝶变 书写“两山”实践检察答卷

【字号:    】        时间:2025-11-03      

  从守着矿山讨饭吃的穷山村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保康县尧治河村的蝶变之路,有保康县检察院的法治守护相伴。在服务乡村振兴、推进“两山”实践中,该院聚焦基层需求,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核心,打出护企、生态、文化赋能“组合拳”,让法治力量成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精准护企,筑牢品牌发展“防火墙” 

  “1比1精仿的假酒,差点毁了我们‘矿洞变财富’的转型成果。”提及此前的假冒“尧治河白酒”案,省人大代表、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仍心有余悸。2022年,保康县检察院在接到线索后,从案件侦办至提起公诉全程高效推进,严惩侵权行为。案件办结后,检察长何妍带队赴湖北尧治河楚翁泉酒业有限公司实地调研,通过案例宣讲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帮企业梳理品牌风险、建立防控机制。 

2022年3月14日,保康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何妍一行到湖北尧治河楚翁泉酒业有限公司调研走访,面对面听取企业需求,零距离提供法律服务。) 

  汲取此次案件的教训,让尧治河村在后续矿洞食用菌、蔬菜种植开发中,主动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短短两三年间,十几个矿洞变成“菌菇农场”,产值超8000万元,实现品牌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态监督,探索“惩治+修复”新路径 

  保康县地处秦巴山脉余脉,磷矿资源丰富,尧治河村所在的马桥镇利用资源优势迅速发展矿业,但矿业迅速发展曾一度影响生态保护。 

  2020年,该院公益诉讼部门发现某矿业公司未办手续露天采矿,致65.442亩山林农田被毁,裸露山体威胁生态安全。办案组随即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修复方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既追究企业刑责,又要求其完成生态修复。 

(整改前)                                   (整改后)

  判决生效后,检察官持续跟踪督促,引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在林业部门监督下,昔日“秃山”重现绿树覆盖,与周边景区融为一体。这一“惩治+修复”模式,为当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样本。 

  文化赋能,打造“法景融合”新阵地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未来靠文化。”保康县检察院的工作理念与尧治河村的发展思路同频共振,坚持将党建引领与文化传承融入法治实践。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把尧治河设为襄阳市检察机关党建联系点,打造红色文化“学习园”;以公益诉讼为抓手,保护景区周边红色遗址,串联成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线路”;针对山区法治教育短板,在村内共建未成年人法治工作室,作为中小学生研学路的必经点,如今已成为辐射房县、神农架等地的“网红”研学基地,两千余名师生家长在此接受法治熏陶。 

代表点评

(曾任第十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七大代表,现任第十四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尧治河村党委书记 孙开林)

  作为土生土长的尧治河人,我亲眼见证了保康县检察院用法治力量护航乡村发展振兴的每一步。从高效办理假酒案、守护我们的“金名片”,到创新“惩治+修复”模式让“秃山”变青山,再到打造红色法治阵地、培育乡村振兴“新生力”,检察机关始终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当前保康正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我期待检察院继续发力:一是用公益诉讼强化矿山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监督,守住每寸山水,筑牢生态司法屏障;二是针对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推出“接地气”的法治服务,如提前出具“法治风险提示书”,助力新业态规范发展;三是将未检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用更实的履职为乡村未成年人撑起法治蓝天,为乡村振兴注入检察力量。相信在这样的检察护航下,尧治河村乃至保康县的“绿水青山”,一定能更好地转化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